碳管理体系认证
一、背景
根据《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关于印发碳管理体系团体标准推广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认协技〔2023〕85号)的统一安排和要求,经申报并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碳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推广应用工作组审议通过,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获批为《碳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推广应用试点机构。
随着国家双碳工作的深入实施,碳达峰与碳中和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并成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碳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以生命周期碳管理为理念,采用风险和机遇思维,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基本逻辑和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为组织开展碳管理活动、提升碳管理绩效提出了要求。
二、认证依据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T/CCAA 39-2022《碳管理体系 要求》
T/CCAA 39-2022《碳管理体系 要求》是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于2022年6月15日“全国低碳日”正式发布的团体标准,旨在响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为各类组织提供系统化的碳管理框架。
三、标准核心框架与核心特点
框架结构
标准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模式,构建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核心要素包括:
碳排放管理:覆盖组织边界内直接排放(范围1)、间接排放(范围2)及价值链排放(范围3)。
碳评审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理念和风险思维,从组织层面、产品/服务层面、项目层面、活动层面对碳绩效有影响活动的过程进行评审。
碳基准管理:考虑合适的时段、相关变量的活动水平,建立碳基准,包括确定基准年和/或基准线。
碳数据管理:对影响其碳绩效的关键特性实施识别、监视、测量和分析。
核心特点
管理理念创新:融合生命周期观点与风险思维,从设计到回收全过程管控。
方法论创新:结合MRV(监测、报告、核查)基础与PDCA循环,建立系统、全面、持续改进的碳管理机制。
兼容性设计:采用ISO高阶结构,兼容ISO 14001/ISO 50001核心要素,支持多体系整合,降低实施成本,促进国际互认。
数据可靠性:规范数据采集、核算、报告全流程要求,提升碳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增强相关方采信。
四、企业申请基础条件
组织建立碳管理体系需具备以下基础:
制度基础:如已建立基本的环境或能源管理体系(如通过ISO 14001/ISO 50001认证)。
数据基础:具备至少1年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数据记录。
组织保障:成立跨部门碳管理团队,明确管理者代表。
政策承诺:最高管理者签署碳管理承诺书,制定明确的碳方针。
五、认证核心价值
通过建立并实施碳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组织在国内外碳政策、碳机制的大背景下,积极应对碳风险、抓住碳机遇、提升碳绩效,持续提高组织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共同提升碳管理绩效,通过碳信息披露提升品牌形象,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