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和范围
目的:规范碳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确保认证规范性和有效性。
范围:适用于碳管理体系认证的全流程,涵盖21个行业领域,范围随法规调整。
2.职责分工
审核部:负责审核方案的建立与实施。
技术部:负责审核人员的评价与管理。
技术委员会:负责审核人员及技术专家的评定。
管理者代表:组织审核方案的评审与调整。
3.认证依据
核心依据:T/CCAA39-2022《碳管理体系要求》。
补充依据:行业特定碳管理要求、法律法规、合同及标准(如ISO14064-1/2、GB/T24067)。
4.认证人员要求
审核员需具备: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资格;
能源/环境管理或碳领域工作经历;
碳管理体系专业知识(如温室气体核查、量化方法)。
每年需参加持续教育培训,保持专业能力。
5.温室气体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
i.排放因子法: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GWP;
ii.物料平衡法:基于物质守恒计算排放;
iii.实测法:基于排放源实测数据汇总。
不同层面应用:
组织层面:按ISO14064-1或行业指南量化;
产品层面:按GB/T24067量化碳足迹;
项目/活动层面:按ISO14064-2或减排方法学量化。
6.数据质量要求
活动数据:优先选择连续测量数据,需交叉核对(如能源台账、发票)。
排放因子:按数据质量从高到低分为6类(如测量/物料平衡法>区域/国家因子)。
数据原则:技术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抽样需具代表性。
7.认证流程
7.1认证申请
条件:
具备法人资格,近3年无严重违法记录;
碳管理体系运行≥3个月,完成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如碳排放交易履约证明)。
文件:申请书、法律地位证明、管理体系文件、碳评审报告等。
7.2审核策划
审核时间:初次认证基础人日为4人・日,可根据企业规模、行业复杂度增加。
审核组:至少1名温室气体管理师,配备专业审核员或技术专家。
7.3实施审核
初次审核:分两阶段,第二阶段重点验证体系符合性及碳绩效改进。
监督审核:频次≤12个月,重点关注碳绩效、法规符合性及体系变更。
再认证:证书到期前3个月申请,通常可不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8.认证决定条件
8.1授予认证
体系符合T/CCAA39-2022,碳绩效满足法规要求,不符合项整改有效,无监管处罚。
8.2暂停/撤销情形
暂停:体系不满足要求、未接受监督、误用证书、受监管处罚等。
撤销:法律地位失效、严重违规、暂停期未整改、转让证书等。
9.不符合项分类及整改
严重不符合:影响体系有效性(如碳数据造假),整改期30天。
一般不符合:不影响核心能力,整改期90天。
10.认证证书与标志
有效期:初次认证3年,再认证不超过原截止期+3年。
证书内容:涵盖组织信息、认证范围、依据标准、碳绩效量化值等。
标志使用:按规定使用,暂停/撤销时停止使用并召回相关材料。
11.其他规定
保密:认证机构对企业信息保密(法律要求公开除外)。
申诉处理:对认证结果有异议可投诉,30日内答复。
公告:认证状态变更在机构网站公布。
行业分类:涵盖21个领域。
若需了解认证实施规则的详细信息,请联系技术部。电话:010-59195182-83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