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动物食品全产业链?这里谈的全产业链是指以动物食品为终端全产业链,其基本产业构成可以理解为:种植业→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饲料产业→养殖业→食品行业或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消费端作为全产业链最末端是动物食品进入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在全产业链视角之下,饲料产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产业性质、地位和作用正在快速变化;饲料企业(包括:饲料添加剂企业)既面临重大挑战,也拥有巨大的商业机会和发展机遇,适应了这种变化就拥有生存价值和发展机会。
1
以“终端倒逼”思维审视饲料产业面临的
挑战和发展机遇
全产业链下,产业链终端产品就是养殖动物食品,包括:鲜活动物(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等)、加工后的动物食品(包括:肉品、加工后肉食品等)。
简单而言,饲料工业就是将粮油、食品加工副产物等作为原料生产出饲料产品,而养殖业就是将饲料产品转化为养殖动物产品;水产品等则是直接以鲜活动物进入流通领域,部分进入加工领域;鲜肉、肉制品等可作为终端消费品。
养殖动物产品数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饲料数量增长进入拐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饲料产品需要转化为养殖动物产品,动物产品生产是为满足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那么,目前养殖动物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国人的需求呢?
依据“中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340万吨;牛肉产量726万吨;羊肉产量468万吨;禽肉产量1897万吨;禽蛋产量3070万吨;牛奶产量3545万吨;全年水产品产量6938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281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656万吨。
如果按照全国人口13.9亿计算,养殖动物产品年度人均占有量为:猪牛羊禽肉60.65kg/人·年;其中,猪肉38.42kg/人·年(2016年中国猪肉消费总量5487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39.76kg/人·年),牛肉5.22kg/人·年(2016年中国牛肉人均消费5.6kg/人·年),禽肉13.64kg/人·年(2016年鸡肉消费量1311.0万吨,人均鸡肉消费量9.43kg/人·年),禽蛋22.09kg/人·年,牛奶25.50kg/人·年;水产品总量中,养殖水产品为37.99kg/人·年。
按照这些数据可以认为:国内养殖动物产品数量能够满足国内需求,部分种类养殖量已超过消费量,出现简单“过剩”。
饲料产品市场是养殖行业,当养殖动物产品数量基本满足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时,意味着养殖动物产品数量基本达到顶峰。因此,相应的对饲料产品需求量应达到或接近“天花板”,饲料产品市场在数量上也能基本达到饱和。
在饲料总量基本达到饱和的情况下,饲料企业面临重大挑战;首先,市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饲料产品市场“供过于求”,饲料企业产销总量不再增长,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相互争夺市场。那么,饲料企业凭借什么优势去争夺饲料产品市场呢? 其次 ,企业核心竞争力依然是 “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 ,而市场竞争力则是融入 “动物食品生产全产业链” 产品竞争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单纯依赖资金优势、价格营销的商业模式不再有竞争能力; 第三,几乎所有饲料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饲料企业将面临“被整合”、“被上市”的严酷局面,或转产做水产饲料、或转产做养殖、或转产做食品产业链。
因此,饲料企业,包括相关饲料添加剂企业发展机遇在于如何融入到“动物食品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面临的最大“痛点”是“食品安全质量”
我国养殖动物产品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质量上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呢?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经历了“不够吃(凭票供给)、有吃的、够吃、吃不完(数量简单过剩)、吃出病来(食品安全)”基本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食品、动物产品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食品安全”、“肉品安全”就是动物产品的安全质量。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能买到安全、好吃、营养的食品,也包括安全、好吃、吃得营养的肉品。这就是我国消费端的需求升级!
动物肉品安全没有严格定义和质量标准,但“无药物残留”、“无有害物质残留”应是最关键指标。从“种植业→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饲料产业→养殖业→食品行业或流通领域→消费领域”全产业链看,到末端动物肉品安全质量,养殖出“无药物残留”、“无有害物质残留”的动物产品是基本目标,我们可以做到吗?
这就是全产业链视角下动物产品、消费市场的最大“痛点”。如果“填坑能力是职场人士竞争力”的话,那么,解决行业最大“痛点”的能力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竞争能力了,也是企业、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你能养殖出安全的动物产品,你就赢得了市场发展机遇!
如何才能生产出食用安全的养殖动物产品
饲料工业利用直接种植业产品(如,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加工副产物(如,次粉、米糠等)以及油料加工副产物(如,豆粕、菜粕、棉粕、葵花籽粕、花生粕等),将这些作为饲料原料,生产出饲料产品。养殖业则是将养殖动物圈养在人工环境中,水产养殖业则是利用池塘等条件养殖动物,养殖过程就是将饲料产品转化为养殖动物产品的生产过程。
要保障养殖动物产品的食用安全质量,饲料质量、尤其是饲料的安全质量是养殖动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力基础,也是保障肉品安全质量的物质基础。饲料工业发展必须适应养殖动物的食用安全需要,饲料产品质量也要以保障养殖动物健康、保障养殖动物肉品食用安全为基本目标,而不是简单的以动物生产性能为基本目标,需要提升饲料产品质量,尤其是饲料产品的安全质量。
养殖过程和养殖环境对养殖动物产品食用安全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养殖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养殖动物生理健康,如果不能有效预防养殖动物疾病,养殖过程中动物就会生病甚至发生大疫情,就会有药物的使用,药物使用后就可能在动物机体中蓄积,就会在动物肉品中残留。
养殖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对于陆上养殖畜禽,由于圈养在人工环境中,养殖密度很大,空气质量成为影响动物健康、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饲料经过动物消化吸收后就会形成粪便,如果饲料整体消化利用率达到80%,就会有20%干物质重量饲料成为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粪便物质。
即使被养殖动物消化、吸收的物质,动物自然生理代谢也会导致50%以上氮和磷作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这些粪便、代谢废物都集中在圈养养殖环境中,使空气环境恶化、病原生物滋生,其结果会导致动物生理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对于水产动物而言,除了上述陆生养殖动物所面临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环境和池塘底泥环境。“鱼儿离不开水”,我们可以找到没有药物、没有有害物的、干净的养殖用水吗?这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成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例如,对于江河水源,一首打油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你的下水道,我的自来水”;在产业布局中,我国将耗水量大的企业、有污染排放的企业基本都布局在沿江和沿河地带,上游地表水、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进入了江河水源,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量基本都已经超过江河水域自我净化能力,水质性缺水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水产养殖用水同样如此。 再 者,对于养殖池塘而言,残余的饲料物质、水产动物的粪便、水产动物的排泄废物、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 等 都 集中在池塘之中,大部分已形 成了池塘底泥。
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不换水的池塘,池塘中的淤泥以15cm/年左右速度增加。 只有找到安全水源,并转变现有水产养殖方式,提供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保障养殖水产品食用安全质量的基本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在现有饲料产业和养殖业增长的方式下,在动物食品全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各个企业不做重大改变,难以实现“一片肉的安全”。不改变就失去了生产和发展机遇,相反,经历“浴火重生”的重大变革就会有生产和发展机遇。
2
饲料工业产业独立性正在消失,
饲料企业转变为养殖企业配套工厂
养殖生产方式正在转变,饲料工业产业独立性也在改变之中。“全民养殖”生产方式催生我国饲料工业快速发展。回顾历史,中国养殖业是在全民养殖生产方式下快速发展起来的。畜禽、水产养殖以家庭为单位,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养鱼是基本的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饲料工业为家庭养殖群体提供了饲料产品,后来开始建立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需要大量人工饲料;到21世纪初期,我国年饲料总量超过2亿吨,而养殖动物产品也基本满足我国对动物产品的数量需求。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和对动物产品质量要求都发生了转变;一系列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实施,其结果是畜禽“全民养殖”生产方式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集约化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养殖方式,大量规模化、养殖污染自我处理现代养殖场、养殖实体快速发展。整体形势是:由“全民养殖”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企业养殖”生产方式。
谁是现代规模化养殖企业的主体?在全产业链中,养殖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资金占有量很大,技术含量较高,养殖动物数量规模很大。因此,那些拥有资金资源、拥有种质资源、拥有饲料生产资源、拥有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企业,获得了发展机会。
我国饲料工业是否适应了该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应该还在逐渐转变之中。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饲料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减少、养殖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减少,一些原来以饲料产业为主体的上市企业转变为养殖企业、食品企业。以散户养殖、小规模养殖为客户的饲料企业,以及还在坚持原有饲料营销模式的饲料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因为没有了饲料产品市场。
因此,对于饲料工业而言,相对独立产业形态转变为养殖业配套的产业形态,或者可以认为饲料工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形态在逐渐消失,逐渐成为大型养殖企业配套工厂。这种变化的可视化指标就是:独立饲料企业将逐渐消失,饲料生产企业成为全产业链中为养殖企业加工饲料或为养殖企业代加工饲料的饲料生产工厂。
在“全民养殖”的生产方式下,原有饲料工业可以成为一个产业,也可以拥有不同的、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并拥有一定量的市场。饲料企业购买饲料原料、生产饲料产品、供给养殖客户。但是,随着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出现,饲料产品市场已发生重大改变,由“全民养殖”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转变为数量更少的“企业养殖”客户群体。
饲料产品市场由遍布全国各地的“面状式”市场转变为零星分散的“企业养殖”的“点状式”市场,并且拥有规模化养殖场的企业,要么自己拥有饲料生产能力,要么委托饲料企业定制饲料产品。“由大多数都可以参与玩的游戏已经转变为少数人可以玩的游戏了”。在此种形势下,饲料工业的独立产业性质、独立产业形态正在消失之中,饲料工厂就是养殖企业的一个配套工厂。
水产养殖业与畜禽养殖业具有较大差异,鱼儿离不开水,只有有水资源的地方才能进行水产养殖。而在江湖、湖泊、近海网箱养殖、围网养殖被限制和被禁止养殖的情况下,只有有池塘的地方才能进行水产养殖。因此,在池塘资源、土地政策没有重大改革之前,“全民水产养殖”的生产方式还将持续存在,这对于中小型饲料企业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水产饲料总量为2000万吨左右,占全国饲料总量的比例10%左右。中小型饲料企业避开大型集团性饲料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抢占小品种水产动物养殖的细分市场也是对策之一。
3
全产业链中,饲料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养殖的动物食品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社会需求,而动物食品(肉品)的安全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全产业链”的最大“痛点”,“为了一片肉的安全”成为全产业链的终极目标。
(2)“全民养殖”的动物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企业养殖”的动物产品生产方式,以广阔的全民养殖市场为需求的饲料工业产业独立性在逐渐消失中;“养殖企业”与“饲料企业”的直接关联度显著增加,饲料企业逐渐成为养殖企业的配套加工厂。这里所讲的“饲料企业”包含与饲料相关的添加剂企业,所以,饲料添加剂企业与饲料企业的关联将逐渐转化为与“养殖企业”的关联,这是饲料添加剂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同样,饲料添加剂企业也要以“为了一片肉的安全”作为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丛林法则”是严酷的生存法则,企业的存在是要逐利的,利益、利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认清现实挑战是为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主动适应远比最后淘汰好,饲料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1)企业之间的整合与被整合也是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一
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是饲料工业的独立产业形态还在转变的过程之中;产业发展方式还在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之中;而全产业链下“为了一片肉的安全”作为目标,对上游产业提出更高质量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饲料企业将是“大的更大、强的更强”,“丛林法则”虽然严酷,但也不是不能适应。
因此,有条件的饲料企业可以更强、更大,而没有条件的企业被收购、被上市之类的路径也是通畅的,选择主动出击总比被动淘汰更容易接受。
(2)产能与技术转移,海外发展也是道路之一
中国饲料工业经历短短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相关产业,如饲料机械、饲料添加剂等,同时在饲料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积累和沉淀。与周边国家相比,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中国饲料企业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顺应国家发展、世界发展形势,输出中国饲料工业产能、输出中国饲料工业技术和模式、输出中国饲料工业人才优势,投资海外发展自然是一项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在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印度、埃及、保加利亚等国家投资的中国饲料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全球化视角输出中国饲料工业产能和技术也是饲料企业的发展机会。
(3)全产业链视角下,饲料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饲料工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性质正在发生转变,全产业链是以肉食品作为终端产品,而肉食品在数量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安全质量逐渐成为全产业链的最大痛点。解决最大痛点的能力就是企业所具有的最大市场竞争能力。
①以饲料生产为主业的饲料企业(集团)转变为以动物食品生产为主业的企业(集团)
“企业养殖”的生产方式需要有直接关联的饲料企业,饲料企业主动转型“养殖企业”具有很好的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有条件的企业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就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就能获得巨大商机。
②全产业链模式下,以肉食品食用质量、尤其是安全质量为目标,强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在变化、市场需求在变化,对于实体企业永恒不变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依然是“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在全产业链中,饲料产品质量目标需要调整,而养殖出“好看的动物产品”也是养殖动物健康的外在表现和视角化评价指标、“好吃的动物产品(这是动物产品、动物肉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感官指标和要求)”、“吃得营养的动物产品(也是动物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市场差异化的对策之一)”、“吃得安全的动物产品(也是消费领域的主要需求)”则是全产业链的终极目标和任务。
养殖动物产品是依赖饲料产品转化而来,因此,饲料产品质量必须适应全产业链下的产品质量要求。企业可以依据这个要求,审视本企业产品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这个需求。适应这个需求就适应了全产业链中的质量要求,就可以获得市场,就可以获得发展机会。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强化市场竞争能力;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市场优势转化为企业效益。这应该就是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
(4)全产业链中,延伸饲料企业发展 “边界”也是提升竞争能力的对策之一
购买饲料原料,在工厂生产饲料产品,把饲料产品卖给养殖户。这是一般饲料企业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边界就是饲料原料和养殖客户。
然而,在现有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下,要维持饲料企业和饲料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发展的边界需要延伸。
①向上游产业的延伸
投资到粮食、油料加工领域,或参股到这些企业中,可以获得货源稳定、质量较高、价格合理的优质饲料原料,如,高蛋白(60%蛋白)的棉粕和葵仁粕,以及白酒糟、酱油渣、味精渣等原料。也可以自己生产发酵饲料原料、酶解饲料原料等,从而提升饲料原料使用价值。
②向下游产业延伸
向养殖业领域的延伸是目前饲料企业发展边界延伸的主要方向,一是以饲料为主业直接转为以动物食品为主业,包括上市公司、外资公司都有这类转变。这类企业以养殖业产业链为主体,包括:种质、苗种、饲料、养殖、动物产品流通,甚至延伸到消费领域,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闭环”企业。二是投资动物养殖企业,成为饲料、养殖公司的企业主体。三是依然以饲料产业为主体,但部分投资养殖企业,获得饲料产品的市场空间,这是大部分饲料企业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