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宠物行业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才开始起步,中国宠物行业发展分为4 个阶段:
启蒙期(1990-2000年):养犬政策由“禁养”转变为“限养”,各地区相继出台《限制养犬规定》以规范居民养犬行为,宠物基数得到初步积累,“把宠物作为伴侣”的理念开始得到广泛宣传。宠物数量的提升率先催生上游产品需求,以马氏、皇家为代表的宠物产品国际品牌开始布局中国市场。
孕育期(2000-2010年):规范饲养成为政策主旋律,养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更多普通群众开始饲养宠物,养宠观念发生较大转变,宠物开始充当家庭成员的角色,相应的,宠物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及线上宠物服务平台开始涌现。
快速发展期(2010-2020年):居民宠物消费观念进一步改善,加之资本的持续布局, 具有全产业链整合基因的在线宠物平台爆发式增长,宠物服务业随之兴起,宠物医疗企业发展壮大。
成熟期(2020-2030年):国内自主产品开始崛起,线上平台及线下医疗美容机构成为主要入口,未来规范性要求的提升及行业增速的放缓或将加速行业整合,而强者有望突围。
行业发展整体趋势可以归纳为宠物消费已经发展到情感消费的阶段。
地域转变:从农村到城市:从前的猫和狗存在地区主要在农村,现在已经转移到城市, 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家庭规模变小,消费能力提升和工作压力增大,城市人越来越愿意养一个宠物作为陪伴。
功能转变:从看门到陪伴:之前的宠物功能或者说养宠目的以看家护院,除害(如抓老鼠)为主,现在则以陪伴逗乐,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为主。
年龄层转变:从老龄到青年:以前养宠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为主,现在年轻人数量急剧提升,80,90 后因其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对于宠物的高接受度成为养宠主力,其中女性养宠人数多于男性。
饲养方式转变:从粗养到精养:之前的宠物饲养方式都是粗养为主,如剩菜剩饭等,而现在由于自身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加上宠物品种和价格的原因,很多养宠人士把宠物当作家庭成员,一个真正的伴侣来看待,也开始注重宠物的营养和健康,针对不同品种宠物的各种食品和营养品层出不穷。
品种转变:从猫和狗到多品类:以猫狗为例,宠物品类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从前的中华田园犬和中国特有品种开始延伸到全世界的品种(进口)。猫狗的品种多达几十上百种,不同的品种特征和生活习性也带动产业的迅速发展。
从全球宠物产业产值分布上来看,北美仍是第一大宠物市场,占总产值的37%,欧洲和亚洲地区比重均在23%左右。
在消费升级和养宠限制放宽等因素作用下,国内宠物产业快速发展,2016 年产业规模达1220亿元,近6年复合增速为43.4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2434亿元。
对比来看,美国宠物市场已步入成熟期,近10年复合增速为5.77%,2015年产业规模602.8亿美元,增速放缓。
由于宠物类型以猫和狗为主,美国占52%,中国占74%,因此将从猫和狗的维度分析国内外宠物拥有率和人均宠物消费额情况。
2014 年我国人均宠物拥有量仅0.06只,与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鉴于国内较高的人口基数,未来增加空间巨大,同时国内养狗、养猫用户的年均宠物消费额分别为5400和5856元,仅为美国用户的48%和76%,差距同样明显。
结构上,宠物食品及医疗产业规模差距尤为明显。从细分产业结构看,宠物食品、用品及医疗在中美市场均占据主导,但国内72.61%的份额仍低于美国的87.82%,绝对规模上,宠物食品和宠物医疗的差距约为1200 亿元和1000 亿元,提升空间更大。特别的, 由于美国宠物主更倾向于领养宠物,其宠物销售市场规模仅为3.75%。
宠物食品是宠物产业最主要的细分市场,规模占比在40%左右,约合450 亿元,但国内仅有不到5%的宠物主喂食经加工的宠物食品,提升空间巨大,随着宠物消费意识的增强,宠物食品的占比将逐步提升。
从竞争格局来看,宝路、伟嘉等进口品牌占据了国内近70%的宠物食品市场,而诺瑞、珍宝、好主人、河北荣喜为代表的国内品牌仅占30%。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渠道为国内企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品牌影响力较弱的原因在于:1)质量参差不齐,2)产品品类单一,3)后发劣势,4)品牌意识较弱,品牌运作经验不足;渠道方面,与宠物美容店、宠物医院等专业性市场的合作需更加深入,因此,率先建立起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的企业将可能脱颖而出。
在物质逐渐繁荣的基础上,社会上的宠物文化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开始讨论宠物的话题,也体现在社交平台、媒体娱乐等各个方面。在微博上以宠物“妞妞”和“端午”为内容的回忆专用小马甲现已拥有2700万以上的粉丝,其1万5千多条微博下平均每条微博都有8000评论。有关宠物的电影《忠义八公的故事》在豆瓣上获得37万人平均9.2的高分,导盲犬小Q获得10万人8.4的评分,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获得5万人8的评分。